“95号汽油加满,谢谢。” 这句话在俄罗斯一些加油站,最近听着有点费劲了。甚至有地方的柴油价格,在一个月内涨了将近10%。这可不是什么全球油价波动,而是另一种更直接、更扎人的“市场调节”。
夜色里,那些原本被认为是战争“后花园”的俄罗斯腹地,地平线上时不时亮起一团团橘红色的光。这不是什么节日的烟火。每一团火光,都意味着一座炼油厂、一个油库或者一段铁路,正在变成焦炭。当正面战场变成一个无聊又残酷的绞肉机,谁都推不动战线分毫时,真正的战争,早就溜到了后方。
这套打法,乌克兰人一开始也没摸透。最初,他们也搞过一些看起来很热闹的行动。无人机晃晃悠悠地飞向莫斯科,目标是那些标志性建筑。动静很大,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道,但说实话,除了给俄罗斯防空部队添了点乱,造成的实质性伤害约等于零。为了飞那么远,无人机带不了多少炸药,撞在大楼上也就是崩掉几块玻璃,更像是一种宣泄和表态。
那种感觉就像是,你打不过对方的拳头,就想着去挠他痒痒,结果发现对方皮糙肉厚,根本没感觉。
然后,不知道是哪个脑袋开窍的家伙,终于把目光从那些光鲜的城市地标,移到了地图上那些不起眼、却密密麻麻的能源管线和铁路网上。这才是巨人的血管。正面打不穿厚重的装甲,那就干脆让你的坦克趴窝。根据一些行业分析,乌克兰的持续打击已经可能影响了俄罗斯近12%的石油加工能力,这不是个小数字。
逻辑一下就通了。俄罗斯为什么能撑这么久?钱。钱从哪来?主要就是卖石油和天然气。它一半的军费开销,都是靠能源出口换来的。现在,乌克兰的无人机就是在执行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商业逻辑:砸掉你的生产设备,让你没法出口,看你拿什么给前线的士兵发工资。
这事儿干起来,比想象的要顺手。俄罗斯太大了,防空系统再厉害,也不可能给每一座炼油厂都套上金钟罩。当S-400这些宝贝疙瘩都被拉到乌克兰边境去撑门面时,广阔的西伯利亚和欧洲部分,就剩下了大片的防御真空。
于是,场面就变得有点滑稽。几百美金成本的无人机,跨越上千公里,去端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炼油设施。九月份在列宁格勒州塞姆里诺车站,一辆油罐列车脱轨,直接导致后面十几辆列车延误。这笔买卖,怎么算都划算。
整个八月份,俄罗斯本土遭到了45次类似的袭击,一半以上都是冲着能源系统去的。这不是游击,这是精准的、以瘫痪为目的的“经济战”和“后勤战”。它带来的疼痛是双重的,一方面是实打实的经济损失,另一方面是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不便,那种战争就在身边的感觉,比任何宣传都来得真切。
现在,球被踢回了克里姆林宫脚下。是把宝贵的防空系统从前线撤回来,保护后方的瓶瓶罐罐,还是咬着牙继续在前线硬撑,任由后院起火?这道题,恐怕没那么好解。
哈尔滨配资公司,炒股开户公司,网络在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